在2000年以前,銀行的定存利率就有5%以上,定存股乏人問津。之後全球進入低利率時代,新台幣存款利率只剩1%,定存股開始變成顯學,越來越多人靠存股致富。
最近有一個奇特的現象,就是穩健的優質金融股,股價也在下跌,其實就是「比價效應」所致。由於美國持續升息,公債殖利率接近4%,風險比公債高的公司債,利率當然就高於4%。美國很多優質的龍頭企業,殖利率高達6%,非投資等級的垃圾債券,風險更高,利率當然也更高。
對於外資而言,美國的金融商品利率更高,投資台灣的定存股,不但利率較低,如果新台幣貶值,還會損失匯差。在「比價效應」下,外資當然就會選擇賣出台股,將資金匯回美國。這也就是近期連優質定存股都下跌的原因。
過去台灣定存利率很低,定存股殖利率高,所以定存股成了投資人的最愛。現在美國的債券殖利率高於台灣的定存股,加上債券的風險低於股票,美元又比新台幣強勢,在比價效應下,外資當然不會選擇台灣的定存股。
至於目前手中有持股的投資人,應該要如何因應?則要看當初買進的目的。如果當時是為了賺價差而預計短期持有,當買進理由消失,則建議賣出。如果當初是因為存股而買進,未來預計有資金可以持續定期定額投入,此時則不需要停損,可以按照原計畫進行。只要公司持續獲利並穩定配息,長期持有下來,賺錢的機率非常高。
市場不會遠永多頭,也不會永遠空頭。擬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,並做好風險控管,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快樂的投資人。